您现在的位置: 快乐英语网 >> 阅读天地 >> 留学驿站 >> 正文

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英国留学所感

  在英国时,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英国社会对待陌生人的方式。我最初感受到的是英国人对陌生人的友好。走在街上,如果你不经意间与陌生人的目光接触,对方多半会报以友善的微笑或者友好地说声“Hi”。乘坐公交车时,乘客下车前一定会对公交车司机说声“Thank you”。商店里的收银员常常会“Love”“Darling”地乱叫,即使你是第一次来店里的客人。进出那种需要推或拉的大门时,前面的人往往会习惯性地向身后看一眼,如果身后有人,就会为后来人撑着大门,等其手扶到门后才离去。在比较拥挤的地方,如果两个人不小心碰到了对方,都会互相说“Sorry”,不论是哪一方的责任。同样,如果两辆车对行到狭窄的地方,也总是会互相谦让,被让的一方会向对方招手致谢,默契如多年老友。
  除了友好,英国人对陌生人的信任也让我印象颇深。在一些小镇里,常常能够看到当地居民将自制的奶酪、糕点等摆放在街道两边卖给过路的人。要卖的物品旁边通常会有一个小篮子,篮子里标着物品的价钱,物品没有人看管,需要的人自行投币取用。英国的住宅区一般都没有安装防盗门和防盗栅栏,取而代之的是簇簇鲜花。家家户户的院门就对着街道,院门是象征性的,从来也不锁。玻璃窗户中影影绰绰,住户的家具摆设一览无遗。有一次邮差给我送包裹,我不在家,他居然直接穿过院门把包裹放到了后院的车库里,之后扬长而去。等我回家看到车库里的包裹,心中很是忐忑不安,满脑子想的都是入室抢劫的可怕情景:如果他能这样顺利地进入后院,保不准哪一天就会持械入室,将家里值钱的物品一扫而空。我急急忙忙将此事告诉了Homestay的房东。房东耸耸肩表示没什么大不了的,还告诉我,我的担心是多余的。英国人对陌生人表现出的这种友好和信任,让初来乍到的我惊诧不已。
  “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
  在英国待的时间长了,我发现在对待陌生人的态度上,中西方存在很大的差异。其实,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一种“熟人社会”,而西方现代社会本质上是一种“陌生人社会”。在“陌生人社会”里,社会流动性大,整个社会靠契约、制度、法律来维系,绝大多数的社会交往行为发生在互不相识、素昧平生的陌生人之间。“陌生人社会”是一个人人各司其职的社会,一个信仰法律与契约的社会,这样的信仰让陌生人之间彼此建立起了基本的信任。
  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正处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的时期。“熟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有着一种微妙的私人关系,人与人通过这种关系联系起来,构成一张张关系网。背景和关系是“熟人社会”的典型话语。“熟人好办事”的说法正是对“熟人社会”的一种朴素表达。而在“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学会相信陌生人,建立起新的社会关系。对我们海外学子来说,留学环境最大的改变就是把我们从一个“熟人社会”完全抛入了“陌生人社会”。在国内的时候,我们的许多社会活动,如求医、就学或者找工作,都是从仰仗熟人开始。出国之后,我们最初也习惯性地找熟人,但却发现那种给熟人打个电话就能把大小事情一并解决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在我们所处的新环境中,不仅没有熟人,而且全是语言和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陌生人。学校里没有“班主任”或者“辅导员”这样的角色来帮助我们。生活中的各种琐事,如租房、交水费、交电费、交税、退税、到医院或警察局注册、办理签证或续签、申请保险号等,无一不是由自己从头做起。取代熟人角色的是网上的说明和各种各样层出不穷的小册子。
  面对这样一个“陌生人社会”,相信大多数留学生都会感到孤独与无助。初到英国的留学生们大多会先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然后再完成学校、医院注册等事宜。大多数时候,明明网上或者学校里发的说明手册上已经介绍得很详细了,留学生们还是会不断地给身边认识的人打电话确认信息。在我看来,留学路上我们不仅要学习学术知识,更要学习如何融入这个“陌生人社会”,学习信任陌生人。
  
   那些温暖的陌生人
  在“熟人社会”中,我们多半和身边的熟人打交道,亲疏有别使我们对待陌生人不似西方人对待陌生人那样热情。而在西方的“陌生人社会”中,由于人与人之间少了亲疏远近的区别,更倾向于还原人与人的平等关系,对待陌生人也更加信任和友好。事实上,在留学过程中,我得到的帮助多是来自素未谋面的陌生人。
  每次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旅游时,我低头钻研地图的模样总能引来热心的陌生人关切地问我是不是迷路了,需不需要帮助。和同屋从超市里买了大米回家,遇到只打过几次照面的邻居,他对我们招招手,热情地问需不需要他帮忙把米袋抬上去。第一次交电费的时候,收银员看到我账单上的巨额数目,善意地告诉我这样高额的账单不正常,建议我联系电力供应商。结果证明,果然是电力供应商那边出了问题,我就此避免了一场不小的损失。在英国留学以来,很多陌生人都在我需要帮忙的时候,伸出了温暖的手。其中最令我感激和终生难忘的是一位法国老先生,他在我们遇到困难时不遗余力地帮助了我们。
  来英国后的第一个复活节,我和朋友结伴去法国旅游了一次。一路上我们的行程安排得非常紧凑。行至埃菲尔铁塔时,我们遇到了一队做街头表演的年轻舞者,他们的舞蹈令人着迷,为了看表演,我们推后了行程。晚上十点多表演结束后,我们两人才依依不舍地坐地铁回入住的青年旅社。但没想到的是,在为出行作准备时,由于一时疏忽,我们在地图上标错了地铁站。出站时,面对陌生的街道,我们心里一片迷茫和恐慌。当时已近夜里11点,路上行人很少,商店也都大门紧闭。我们在一个公交车站旁找到了街道地图,赶紧拿手里的游览地图与其对照,想弄清楚自己离旅社到底还有多远。这时一位穿风衣的老先生走来,用生硬的英语问我们需不需要帮助。当时我们的心中喜忧参半,喜的是终于有人能帮我们了,忧的是不知道这个看似友善的陌生人是不是另有所图。因为出游前我们刚刚从新闻里看到有两名中国游客在法国街头遭到抢劫。不过,就当时的状况来说,除了相信这个陌生人,我们也没有更好的选择。我们将旅社的地址给了那位老先生,他看后伸出大拇指,然后拍拍自己胸口,意思是自己知道。随后他说了一个英文单词“bus”和两个法语站名,然后又说了“subway”和一个法语站名。最后,他又伸出大拇指,表示按照他的说法就一定会顺利到达。我们有点迷茫地一边点头,一边重复着他所报的站名。老先生略微思考了一下,做了个“跟我来”的手势,把我们带到了公交车站,一边走还一边不断地重复说:“Don’t worry.”他跟我们一起上了公交车,甚至还帮我们买了公交车票。我们见状,赶紧拿出钱包说要给他车票钱。老先生摆摆手,拿出自己的钱包指着里面的信用卡说:“Don’t worry.”然后翻出现金的一角让我们看,“You see! Money!”意思是叫我们不用在意。我们被他这种坦率又幽默的举动打动了,不再执意给他钱,只在心里默默感激。下了公交车,又转地铁,老先生一路将我们送回旅社,路上不断跟我们说的就是“Don’t worry.”这句话。
  到了目的地,老先生又问我们肚子饿不饿,他指指不远处的麦当劳说:“Eat.”接着,他用夹杂着法语的英文建议我和朋友应该先吃点东西,然后再回旅社好好休息。我们两个人找到了旅社,自然轻松起来,便接受了老先生的建议。我们三人一同来到麦当劳。这次我和朋友说什么也不能再让老先生为我们付钱了,一番推让后,老先生收回了钱包。我们三个人在麦当劳愉快地用餐,虽然语言不太通,相处得却极为融洽。这位老先生的帮助让我感动不已,我无法想象如果没有他的帮助,我们在异国的街头迷路会是什么后果。我拿出相机拍下了他的样子,并告诉他,我会永远把他记在心里。
  世界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小。他乡和故乡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就像社会学家Robert V. Levines说的那样:“You’re more likely to receive assistance from someone you don’t know just about anywhere else in world.”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