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快乐英语网 >> 阅读天地 >> 留学驿站 >> 正文

快速适应攻略——澳大利亚留学感想

  对于独自奔赴海外留学的学生来说,除了对异国的学习和生活充满美好的憧憬之外,还应对海外陌生的环境和迥异的生活方式有一个必要的思想准备。要知道,独自在海外生活,衣食住行都要靠自己打理,而多数学生在家中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因而刚到国外时难免会不知所措,不知道该如何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作为一名曾经的留学生,对此我非常理解,因而也乐于与大家分享我在墨尔本大学留学时的一些生活片段,希望对未来的留学生们有些许启发。
  
  初来乍到
Medley Hall  留学准备之时,我和其他中国学生一样,对于即将到来的学习生活既期待又紧张。从小我的父母就比较注重培养我的自立能力,因而临行那天,他们只将我送到了航站楼,而不是像其他父母那样恋恋不舍地一路护送到机场安检口。所以在机场时,我的安检和登机与同行的其他中国学生相比显得轻松简单了许多。
  整个飞行的过程还算顺利,十个小时后,我于当地时间早上六点半到达墨尔本Tullamarine国际机场。等司机把我送到宿舍Medley Hall时,已经是早上九点了,大部分学生都已去上课,整个宿舍楼非常安静。宿舍楼已有百年历史,从外观看,是一栋典型的维多利亚时期的建筑,有阳台、回廊、大厅和木质楼梯,很有历史和文化特色。
  我匆匆放下东西,洗漱完毕后,决定先把Medley Hall的内部格局摸清楚。因为宿舍楼是古建筑,内部结构比较复杂,我转着转着就迷了路。幸好我遇到了一个叫Ruth的女孩,她是本校的在读研究生,也是这个宿舍的管理员之一,她热情主动地帮我指路,还告诉我该如何在这里学习、生活,让初来乍到的我颇为感动。回到宿舍,已经快十点了,我打算抓紧时间去学校注册。我按图索骥,再加上勤于问人,很快就到达了学校。注册处的老师们很负责,我的事情一件件办得很顺利。我发现国内的注册流程和这里有很大的区别:在复旦大学,学生一般只要到系里报到就可以了,其他的事情由系里的老师一手办理;而在墨尔本大学,从留学生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到文学院(Faculty of Arts)再到学生管理处(Student Administration)全都要学生自己跑,银行账户也要自己开,什么都得自己来。而这也让我在留学之初就认识到:海外生活,凡事都要靠自己。
  办完了注册,也算了了心中的一件大事。下午闲来无事我便动身去熟悉一下宿舍楼周边的环境。Ruth曾告诉我,与Medley Hall所在的Drummond Street平行的Lygon Street是一条有名的意大利餐厅街,有“小意大利”之称,很繁华。我去这条街逛了一下,果然名不虚传。Lygon Street一半是餐厅和酒吧,另一半是商店,我好奇地边走边看,路上顺便买了长途电话卡和手机卡。澳大利亚的长途电话很便宜,而且打到不同的国家通常买不同的卡,我买的就是专门打到中国的卡。手机卡有些麻烦,需要打电话开通,接线员说话的语速很快,语音又怪,叽里呱啦说了一大堆,听得我一头雾水,来来去去听了好几遍才终于听懂,但开通后还是觉得颇有成就感。留学生活的第一天就这样在紧张有序中度过。现在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只等正式开课了。
  经验总结:临行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尽量把方方面面都想到,比如网上预订宿舍等。初来乍到,如果遇到困难,要勇于并善于主动向他人求助,西方人一般都比较乐于助人。有疑问时,尽量多向人打听,比如高年级的学生、宿舍管理员,他们都很有经验,通常也乐于帮忙。即便自己做错什么也不要紧,勇于承认自己不懂,你是新生,又是外国人,其他人都会原谅你。
  
  开始学习
  因为出国手续的问题,我晚报到了一周,所以到校后的第二天下午就开始去上课了。我努力尽快融入课堂。因为在国内时我读的是英语专业,本科和研究生的学习也是全英文授课,所以听课时基本不存在语言障碍。第一次上课,我最大的发现不是授课内容有何特别,而是同学们的年龄非同寻常。我读的是应用语言学,学习该专业的学生既有澳大利亚本土学生,也有留学生。留学生的年龄一般与我相仿,比较年轻;而澳大利亚本土学生的年龄普遍偏大,明显超出了一般意义上读大学的年龄,几乎都在35岁以上,有的都快50岁了,他们多是在职进修。年龄和背景方面的差异当然也就决定了认识问题的差异,所以每次同学们在一起做讨论的时候,我都能明显感觉到不同思维火花的碰撞,而这种碰撞常常让人兴奋异常,因为它能拓展你的视野,开阔你的眼界,让你跳出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重新看待问题。有时候我想,留学的意义也就在此吧。
  一周的课上下来后,我发现在国内选的三门专业课中,有一门讲述研究方法的Quantitative Research课程不太适合我。这门课程偏重讲数学方法,而这种研究方法并不适合我的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教学,于是我决定找课程顾问换课。在见到课程顾问之前,我心里颇感忐忑,担心课程顾问不同意我换课。如果那样的话,这个学期我就得继续学习这门对我来说毫无意义的课程,而这无异于浪费生命。等见到课程顾问后,我略带不安地把自己的情况一一向她说明,没想到听完我的陈述,她非常爽快地就答应了我的请求,并承诺尽快帮我调换课程。这让我在惊讶之余也颇受触动。与国内的大学比起来,西方的大学更尊重学生个人的选择,学校也有较强的服务意识,你的要求只要合情合理,一般都会得到满足。
  经验总结:中国留学生最难通过的“关”是尽快适应当地的学习要求。我认为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很重要,第一学期不用一味贪求多修学分,而是应尽快适应并且进入状态。一旦在学习上遇到困难,要多找课程顾问或导师交流,他们一般都能帮你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
  
  结交朋友
墨尔本大学  在墨尔本大学读书要使用校园网,校园网覆盖整个校园,但必须用无线网卡上网,我因为晚报到了一周,错过了统一购买网卡的时间,于是就按照宿舍行政主管Effie的指示自行去电脑商店购买。网卡是顺利买到了,但是拿回来装的时候出现了问题,主要是因为我的电脑是中文系统,同学中懂电脑的都不认识中文,而我对电脑又不太在行,无法准确翻译电脑里的术语,结果,几个同学七手八脚弄了半天也没装好。最后没办法,只好求助于卖给我卡的电脑商店。这是一家中国人开的家庭商店,经营者是一家三口:爸爸、妈妈和儿子。他们的服务态度很好,最终帮我装好了网卡。这件事让我感触颇深:在国外,很小的事情都有可能成为很大的困难,留学生活不容易,一定要多结交朋友,这样才能在遇到困难时多些人帮忙。
  在我看来,结交朋友,一方面要看双方是否投缘,另一方面还要看自己是否愿意主动与他人交流。作为独处异乡的留学生,应该走出自己的小世界,主动融入当地的文化。当然,因为文化背景不同,看待问题和待人接物的方式不同,和西方人交朋友首先要互相尊重,互相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寻找共同话题和兴趣。在留学期间,我和美国交流生Scarlet Love关系最好。我们都是交流生,这一相似的身份让我们经常一起参加活动,我主动和她攀谈,和她分享生活和学习上的点滴体会。久而久之,我们成了好朋友,一起学习,逛街,聊八卦……结交朋友让我的留学生活丰富而充实。
  经验总结:人在海外,对华人会有天然的亲近感,但我反对把朋友圈子限制在华人圈里。我除了华人朋友,也结交了不少澳大利亚、美国和欧洲的朋友。在国外,应该主动与人为善,放开胸怀,广交朋友。

回到顶部